Home Aktuelles
Multimedia
Service
Themenarchiv
Community
Home Schriftgröße: klein mittel groß
19. 11. 2014 Druckversion | Artikel versenden| Kontakt

德国的汉学系的学生都学什么?

Schlagwörter: 德国 汉学

Was lernt man bei einem Sinologie-Studium?

德语有个固定搭配etwas ist für jn. Chinesisch,意为某人对某事完全不懂,可见中文对于德国人之难。那很多朋友不免会好奇德国的Sinologie这个专业是怎么样的。微博大V米西德语,他如今身在海外做对外汉语教师,身边有不少德国汉学系的好盆友,就以下几个问题作简短的解答。

1. 德国读汉学的学生多吗?他们为什么学?

总体来说不多,算是比较冷门的专业。不过有很多大学都开设汉语课,不少学生愿意选修一到两个学期的汉语,一是因为好奇想体验一下,二是觉得汉语和自己本专业结合以后也许有用。也有部分中国留学生选修汉语,为了好拿学分。

2. 德国汉学生都学啥?

开始的几个学期是学基础的汉语,一般语音都会有中国的老师教,也有的大学是德国老师教语音。但汉学生并不意味着就能学好汉语,尤其在汉语听说方面很难赶上在中国的留学生:一是在德国没有语境进行锻炼,二是德国文科专业主要以研究为主,掌握汉语是只是进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核心。除了汉语课,中国的文化、文学、历史等等统统都要学,但具体学的内容每个学校都有所不同,因学校的老师和教授而异, 例如某大学某教授是研究文革的,那么他就开一个近代史的课程,学生要自己读关于文革的书籍,然后上课讨论、翻译、写文章。另外一个教授是研究道家思想的, 也开一个课,大家一起研究道家思想,再比较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当然这都是本科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要学的东西。由于德国新学制实行不过几年的时 间,以前毕业的以Magister居多。个人以为,如果仅仅是汉学本科毕业的话,基本掌握不了什么东西,语言没学精,也做不了什么研究。现在德国不少大学 的汉学系和国内高校都有合作,有的还有孔子学院的支持,所以汉学生基本都有机会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有的去一年,有的一个暑假,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和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都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学费也是不少滴……

3.有中国人学这个专业吗?中国人学是不是伐简单?

当 然有!但很少。个人以为,中国人到德国学汉学,比学DaF什么的难多了。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太少,就好比中国老师教德国人汉语其实比教中国人 德语要多费更多精力,很多东西让你用中文介绍都费劲,更不用说用德语去解释了。在德国的汉学系,你学中国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和你小时候学的不一样,要是再遇上个在台湾学习过的教授,说不定你的三观都会被他颠覆;再比如研究中国文化,你先试试用德语翻译下论语?没事再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什么的用做一下阐释,感觉难度如何?其实这还都是最初级的,一些你名字都没听说过的中国哲学家、艺术家、河蟹人物可能就是你研究对象。最难的还是,全部都要用德语读写,可以说你的NB中文除了在中餐馆点菜的时候能炫耀一下,搞起研究来没多大优势。

4. 德国汉学的毕业生都在干吗?

都 说在中国学文的惨,学语言的更惨;在德国学文的惨,学汉学的最惨。有人说,不管学什么,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都会很NB。可是你造吗?在德国学汉学专业 的,基本上还没看清金字塔啥样呢,就摔shi一大半了。我了解的真实情况是,德国某大学汉学系最后一届旧学制的毕业生,当初入学的时候20多个人,过了不 到两年就只剩下一半了,最终毕业的不过四五人。这四五个人里面只有一个就职于德国某知名汽车公司,其余得……做着和中国无关的工作,那不知是不是可以说那些中途放弃换专业的学生做了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呢?

5. 我见过会说中文的外国人在中国都很受欢迎啊,为什么学汉学的这么惨??

首先要搞清楚学中文和学汉学的区别。学中文你也许报个班就能学,或者在中国混上几年也可以说得有腔有调;而学汉学既要学中文,还要要花好几年的时间搞研究。 一个学其他专业的人,再学一门外语并不是难事,但是你让一个学了几年汉学的德国人,再去学一门其他专业就很难了。其实国内德语专业的同学也面临类似的问 题。那德国汉学生不能去做翻译吗?不能去当导游吗?这又戳到他们的痛处了:目前翻译市场大部分稿件都是德译中,需要中文母语的译者,中译徳的也有,但是数 量少,仅靠翻译不可能养活自己;当导游的话,中国学生就能胜任,便宜又好使~根本用不着他们,哇咔咔。

所以说学汉学的德国孩纸是上辈子折翼的天使,你若遇见请好好待Ta(壕除外)。

附德国开设汉学专业(Sinologie)的大学名单:

Freie Universität Berlin

Ruhr-Universität Bochum

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

Goethe-Universität Frankfurt am Main

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

Universität Hamburg

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

Universität Leipzig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

Westfälische Wilhelms-Universität Münster

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

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 Würzburg

Folgen Sie German.china.org.cn auf Twitter und Facebook und diskutieren Sie mit!

Quelle: german.china.org.cn

   Google+

Druckversion | Artikel versenden | Kommentar | Leserbrief | zu Favoriten hinzufügen | Korrektur

Kommentar schreiben
Kommentar
Ihr Name
Kommentare
Keine Kommentare.
me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