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mmentar

Die deutsche Chinapolitik im Kontext der internationalen Beziehungen Exklusiv

22.09.2020

从国际关系全局看德国对华政策动向

 

梅兆荣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齐声誓言要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综观当前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人们普遍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做好国内外各方面的工作,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遇,应对层出不穷的严峻挑战,是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完成的神圣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精辟的论断有极其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内涵。据笔者观察,主要是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东升西降的态势,大国关系和国际秩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导致这种大变局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发展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艰苦努力,中国走上了从站起来向富起来和强起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备受鼓舞并进一步向中国靠拢,而西方一些大国却日益感到“不安”和“焦虑”,甚至产生了“危机感”,并采取各种手段对中国进行遏制。早在2006年,即欧盟出台第六个对华政策文件之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向笔者指出:“现在欧洲已认识到中国是个竞争对手,美国还没有。但你们要注意,一旦美国也认识到中国是其竞争者,他们就会像当年对待日本那样,对中国进行无情地打压,并把美国的所有困难和问题都归罪于中国。”今天,特朗普对中国的所作所为,完全证实了施密特当年的预见。

 

       德国在欧盟决策中举足轻重,那么其当前的对华政策如何?今年5月27日,默克尔总理借阿登纳基金会的一次视频会议,就下半年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外交与安全政策作了清晰的宣讲。默克尔主要指出三点:一是要团结欧洲。使欧盟对外能用一个声音说话,成为“团结一致、具有行动力、起塑造作用的力量”,在这个不稳定的世界上扮演“稳定锚”的角色。二是要把中欧关系作为外交政策重点。默克尔说:“欧洲人必须认识到,中国以何等决心要在国际框架的现有结构中占有一个领导位置。”“中国是一个在法治、自由、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同我们有深刻差异的国家。”“我们之间隔着原则性分歧,但这不应成为不进行交流、对话和合作的理由。”“维护欧洲的价值观和利益,需要坦率而具有批评性和建设性的对话。”三是强调“欧洲最重要的伙伴是美国”。尽管目前同美国的合作十分困难,但“同美国、北约的合作和联盟关系在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中心支柱”“这根支柱不仅要维护而且要加强,这是德国和欧洲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同美国和北约相互依存,“欧洲才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默克尔还强调:“欧洲在政治上是西方的一部分”,只有“作为西方价值观和利益共同体的可靠伙伴行事,欧洲才能在世界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

 

       分析默克尔的上述讲话,并联系她之后的一些言行,可以看出其外交路线的三个特点:一是德国要利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机会有所作为。主要是缓解危及欧盟前途命运的诸多内部矛盾,增进欧盟内部的凝聚力,以加强其对外的影响并防止成员国“脱轨”,而当务之急是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滑难题。为此,德国改变过去一直反对实行“共同债务”的立场,同法国一起推动欧盟通过了总金额为75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其中3900亿为无偿救助,主要是帮助特困的南欧国家。与此同时,德国还推动欧盟就下一阶段的欧盟预算达成一致。这些都是稳定欧盟的重要步骤,对缓解南北欧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南欧国家对德国的不满,有积极作用。但欧盟内部问题和矛盾很多,非短时间所能解决,即使是上述“复苏基金”和财政预算方案,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解决许多具体问题。 


        二是把欧中关系定为下半年德国和欧盟对外政策的重点。具体意图是想解决德国和欧盟同中方讨论已久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在投资协议谈判中向中方施压,以使中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并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承诺更多义务。同时,通过协调对非政策推动欧中非三方合作以及为德国和欧洲疫情过后借助与中国的合作实现经济复苏创造条件。


       三是体现了默克尔政府对华政策的三个基本要素。即:(一)推行价值观外交——以西方的法治、民主、自由和人权观衡量和改变中国。他们把德国源自启蒙运动的西方价值观标榜为“普世价值观”,要求具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予以接受,否则就给其贴上“非民主国家”的标签。他们对基于五千年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中国价值观既不了解,更不尊重。(二)追求利益最大化。德国一方面要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和高回报率的投资场所获取经济实利,另一方面却力图阻遏中国在科技领域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德方在得知“中国制造2025战略”内容后,不仅收紧了对华技术转让,终止了“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对接合作的共识,还制定法律措施限制中国企业并购或投资德国高新技术企业和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以防止“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一位德国高级外交官公然宣称:理想的德中互补关系应是德国在中高端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而中国继续停留在中低端。(三)受制于美国的惯性思维。德国认为,美欧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属“同质国家”,二战后马歇尔计划扶持德国和欧洲的恩惠不应忘记,欧洲的安全仍需依靠美国“保护”,只有欧美联手才能战胜中俄。据此,德国通常情况下要同美国保持一致,特别是在地缘政治和安全问题上。尽管特朗普在贸易税收、防务费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等问题上对德国无情打压,此外美国从一系列国际机构和协议的“退群”行动均违背了德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引发德国官方强烈不满,但德国依然难以直面对抗或采取反制行动。

 

       需要指出的是,中德关系在过去14年里虽有曲折,但两国关系总体上还是向前发展的。两国经济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非其他欧洲国家可及。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沟通密切,增进了相互了解。虽然德国统治精英大多有浓厚的亲大西洋情结,受美国的影响不容低估,但务实的经济界多数仍重视中国这个大市场和投资场所。两国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很强,互有合作需求,互利共赢的前景广阔。同时,两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发挥以联合国为中心、包括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的作用。两国都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尽管双方对此解读有所差异。一些欧洲观察家还指出,德国于2019年春推动欧盟宣布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之后,“敏感地意识到自身的脆弱性”“在是否跟随华盛顿公开对抗北京这个问题上,变得犹豫不决和谨慎”,因为“既要保护德国的经济利益,又要提防随心所欲、不可预测的特朗普。”默克尔拒绝参加特朗普旨在拼凑反华联盟的七国集团峰会,这一决定和欧盟一些政要的言论均表明,德国和欧盟在当前中美激烈的博弈中倾向于避免明显地“选边站队”。


       总的来看,中德关系今后仍将在合作与竞争的相互激荡中前进。通过大力做工作和必要而恰当的斗争,争取使德国按照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保持为中国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是可能的,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  1  2  3  4  


Diesen Artikel DruckenMerkenSendenFeedback

Quelle: german.china.org.cn

Schlagworte: China, Deutschland, USA, Chinapolitik, Europa